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簡單十招跟住做,趕走濕氣無煩惱

|    2017-04-20    |    資料來源:良茶坊編輯部    |    圖片來源:網絡圖片    |
Illustration by 藍和白 Witty and Bluey

俗語說:「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。濕性黏濁,如油入面。」為什麼濕氣好像反反覆覆,趕走了又回來?現在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濕氣的成因及症狀。 最重要的當然是跟著我們的祛濕十招去做,徹底踢走濕氣! 

濕氣重的三大原因

原因一:環境

從中醫角度濕有分外濕及內濕。外濕通常和環境因素有關,好像香港位於沿海位置,通常濕氣比較重。再加上春天潮濕溫暖,我們就很易感到疲累,人也提不起勁。內濕則指因脾胃功能受損而導致身體排水、排毒功能欠佳,以下二個原因就是引發內濕的主要原因。

原因二:飲食習慣

不良飲食習慣:飲食不節制, 暴飲暴食,經常過飽或者過飢,會損害脾胃功能。當脾胃耗損,無法處理正常新陳代謝,體內就會累積濕氣。

過度寒涼飲食:喝太多凍飲、冰涼蔬果、喜歡吃生冷食品也會損耗脾胃陽氣,導致體內濕寒。

飲食油膩,重口味,偏甜,太甜,太油的食品影響消化,削弱脾胃,阻礙消化功能,令身體產生痰濕。進食太多鹽份,亦會令濕氣積聚在體內,導致水腫問題。

原因三:生活習慣

休息不足、過度操勞、長期缺乏運動都會容易產生氣虛體質,同時影響身體排濕能力。所以要持久袪濕,就要氣血暢通

濕氣重的六大徵狀

體內濕氣重,不一定全部徵狀都會出現。一般有以下二至三種症狀就可能是濕氣重的問題:

症狀一:大便稀爛,容易黏在馬桶沖不掉
症狀二:脷苔厚,顏色偏白
症狀三:容易感覺下肢沉重
症狀四:關節容易腫脹疼痛
症狀五:皮膚容易浮腫,敏感
症狀六:女士體內濕氣重,白帶偏多

濕氣長期積存體內之後果

體內濕氣越多,積存的廢物和毒素就越多。 除了直接影響消化功能,令胃口變差,影響營養的吸收外,其他的臟腑也會接二連三地受到牽連。此外濕重的人經常尿頻,但每次量不多。 經常出現夜尿情況,影響睡眠,累上加累。最令女士們困擾的,相信是濕氣困於體內,導致肥腫難分、面容憔悴、雙眼浮腫、眼肚,雙下巴也跑出來了!

簡單十招踢走濕氣

第一招:祛濕花茶

粟米鬚
味:甘,性:平
功效:利尿去濕,消水腫,是天然又健康的減肥茶飲。粟米鬚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,有助降血壓。
份量:每次最多 3-5g 泡水飲用。亦可配上菊花、決明子飲用。


【祛濕消脂茶】配有粟米鬚、 黃菊、貢菊、山楂 、烏梅等材料。每小包份量配搭也經由專家調較好,只需加熱水焗5分鐘便可飲用,方便快捷。



薏米
味:甘,性:微寒
薏米有生薏米,熟薏米之分
功效:
生薏米祛濕,清熱力強。比較適合濕熱型 人士。
熟薏米像爆開的生薏米,經過炒的過程,所以清熱功效比生薏米低,但健脾功效較強。
洋薏米在中醫角度無藥用價值,但含有豐富纖維,有助腸道蠕動,可紓緩便秘,適合煲粥、煲飯或炮製成甜品,提高膳食纖維。


【袪濕健脾泡茶】配有熟薏米、杞子王、大棗、紅棗,健脾同時補氣,氣血暢順帶動身體津液流暢無阻,濕氣就能容易排走。
所有材料真空包裝,保留了食材的原汁。只需加入熱水焗20分鐘,變成了一杯有益祛濕茶飲,所有材料也可一併進食,好味又健康。



第二招:祛濕湯水

淮山健脾湯
功效:健脾、開胃、祛濕。
材料:紅蘿蔔、鮮淮山各半斤,生熟薏米各30克,陳皮兩角,瘦肉半斤
做法:紅蘿蔔及鮮淮山去皮切塊,瘦肉氽水,所有材料連同兩公斤水,先用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,煲1.5小時即可。

粉葛土茯苓去濕湯
功效:清熱毒,去骨火,紓解皮膚瘙癢
材料:土茯苓,粉葛各250克,赤小豆扁豆共50克,陳皮一角,紅蘿蔔一個,蜜棗一粒。
做法:赤小豆扁豆浸半小時,粉葛,紅蘿蔔去皮,果皮浸軟去囊,將所有材料放入煲至水滾,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。


第三招:祛濕穴位

湧泉穴:位置在足心前1/3凹陷處。當你用力彎曲腳趾時,腳底前面出現的凹陷處就是湧泉穴。早晚按摩湧泉穴可防止濕氣入侵。

湧泉穴

曲池穴:屈起肘部時出現橫紋的外側段為曲池穴。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,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集到這裏。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,能夠起到調理氣血以及祛除風濕的作用。



以上穴位每天早晚各按一次,每次三至五分鐘。留意手法要輕柔,放鬆。

第四招:睡前抽濕三十分鐘

在潮濕季節,建議睡前在睡房抽濕三十分鐘。令房間保持乾爽,留意不要一邊睡覺一邊抽濕,否則皮膚和呼吸道的水分也被抽起。

第五招:拔罐中醫拔罐時將位於身體表層的風寒濕邪驅散出來,達到中醫治病「八法」中的「汗法」。拔罐有溫經通絡,祛濕逐寒,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作用。拔罐後可令血液循環加快,加速體內水分流轉,排尿增多。從而做到排清水腫濕毒。

第六招:艾灸

中醫師在艾灸當中所用的艾條為艾草,性質偏溫,有助通經絡。艾灸就是把艾條點燃,以溫燙方式用熱力刺激具祛濕功能的穴位。中醫會把艾條放近穴位皮膚表面來回溫燙,但不會直接接觸皮膚。

第七招:薑水浸腳

把熱水注入水桶中,放入適量薑皮,讓雙腳膝頭以下的位置浸入水中。薑屬溫性,較適合寒濕人士。濕熱人士建議衹使用暖水。足部有肝、脾、腎經,是主導身體水液運轉的臟腑,暖水浸腳可加快經絡的血氣循環,有助排濕。

第八招:運動排汗

適當的帶氧運動能幫助全身血氣運行。適量的排汗也能幫身體排清多餘水分。緊記出汗後要把身體抹乾,或換上備用的衣服。

第九招:曬太陽

偶爾曬一曬太陽,能夠增加人體的陽氣。上班一族長期處於開冷氣的辦公室,濕氣很難排出體外。午膳時間最好出外走走,在太陽下曬至微微出汗更佳。睡覺時 亦盡量避免冷氣長開。

第十招:適量食辣

進食適量的辛辣食物如咖哩、辣椒、蒜頭、洋蔥、乾薑等。這些食品性味辛溫,有助行氣,對寒濕人士有祛濕作用。食時排汗,食後排泄,令人精神爽利。留意當身體狀態處於溫熱,上火狀態,便要避免食用過份辛辣的食材。



想知更多?請留意我地facebook專頁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