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健脾去濕食物 祛濕湯水食譜 簡單易做 一文睇晒

每逢春夏之間,天氣特別潮濕,除咗會有濕濕漉漉嘅感覺之外,亦都好容易攰,冇嚟精神,做嘢都提唔起勁!如果你都有呢種感覺,可能係體內濕氣💦積聚。坊間流傳有好多唔同袪濕方法,等我地去蕪存菁,將最簡單方便易用嘅方法,話俾大家知啦!

要袪濕,就要先健脾🌟

 

梁軒偉醫師指出「要袪濕,先健脾」,喺中醫角度,脾主運化水液功能,即係脾負責將嚟自食物嘅營養帶到全身。如果天氣又濕又熱,脾功能容易失調,營養水液💧就會停滯,形成水腫;返之,脾胃功能運作得好,水腫濕氣自然消除!

袪濕健脾飲食要點🌟

 

清淡細軟嘅食物都容易消化,唔會增加脾胃負擔,最利於脾胃功能發揮。

 

少食生冷、寒涼食物。如凍飲、冰品、涼性瓜果蔬菜等,呢啲食物食得多會損傷脾胃,影響脾運化水濕嘅功能,造成水濕停滯。因此,建議大家在烹調寒涼蔬菜時加入蔥、薑,降低其寒涼性質。

 

少食肥膩食物。如各種點心、蛋糕、肥肉、油炸食物等,呢啲食物喺體內運化過程中,容易產生濕氣,食得越多,濕氣越重。

 

多食具有健脾益氣、除濕利尿作用嘅食物。如紅豆、薏米、綠豆、冬瓜、絲瓜、扁豆等。重有,請務必戒酒,以免加重體內濕邪。

十大袪濕食材簡介

 

1. 薏米

味甘、淡,性涼,歸脾、胃、肺經。《神農本草經》將其列為上品,具有健脾滲濕、除瘀止瀉、清熱排膿的功效,適用於風濕身痛、濕熱腳氣、濕熱筋急拘攣、關節炎、水腫等症。便祕、脾胃虛寒、遺精遺尿者及孕婦都應忌食。

 

2. 赤小豆

味甘、酸,性平,歸心、小腸經。具有健脾祛濕、利水消腫之效,適用於水腫脹滿、腳氣肢腫、黃疸尿赤、瀉痢、癰腫瘡毒等症。在挑選時,以暗紅色且緊小者為佳,除濕效果更好。尿多、尿頻者少食;陰虛無濕熱、小便清長者慎食。

 

3. 扁豆

味甘,性平,歸脾、胃經。具有健脾和中、益氣化濕、消暑之功效,可治療脾虛兼濕、食少便溏、暑濕吐瀉、水停消渴、濕濁下注、婦女帶下過多等症。以白色入藥效果最佳;炒用,健脾止瀉的效果更好。

 

4. 粟米

味甘,性平,歸脾、胃、膀胱經。為健胃劑,但煎服亦有利尿之功,適用於脾胃氣虛、氣血不足、慢性腎炎水腫、肥胖、習慣性便祕等症。胃悶脹氣、尿失禁患者慎用。

 

5. 木瓜

味酸,性溫,歸肝、脾經。具有平肝舒筋、和胃化濕的功效,適用於濕痹拘攣、腰膝關節痠重疼痛、吐瀉轉筋(吐瀉使肌腱得不到津液潤滑和滋養,致使小腿肌肉抽筋)、腳氣水腫、痢疾等症。內有鬱熱、小便短赤者慎用。

6. 冬瓜

味甘、淡,性涼,歸肺、大腸、膀胱經。具有清熱、利水、消腫的功效,適用於肝硬化腹水、腎炎水腫、脹滿、腳氣、淋病、泄瀉等症。身體虛弱、寒性體質、久病滑泄、痛經者慎食。

 

7. 黃瓜

味甘,性寒,歸脾、胃、大腸經。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,適用於煩渴、小便短赤、水腫尿少等症。脾胃虛寒、嘔吐或腹瀉者少食。

 

8. 豆角

味甘,性平,能健脾開胃、利尿除濕,適用於脾胃虛弱、食少便溏、濕熱尿濁、小便不利,及婦女脾虛濕盛導致的帶下量多、色白等症。氣滯便結者慎食。一定要熟透食用,否則易導致腹瀉、中毒。

 

9. 莧菜

味酸,性寒,歸肝、脾、大腸經。具有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的作用,適用於熱毒血痢、急性腸胃炎、毒瘡、濕疹、便血、白帶多等症。脾胃虛寒者和孕婦慎用。

 

10. 鯽魚

味甘,性平,歸脾、胃、大腸經。具有健脾開胃、利水除濕之功效,適用於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、嘔吐或腹瀉、痢疾、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。感冒發熱者慎食。

伸延閱讀:健脾祛濕食材茶飲大集合👇👇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