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關節痛症唔難搞😉 介紹中醫7大治療方法 🙋♀️
任何年齡嘅人都可能患上痛症,西醫方法係做物理治療同食藥舒緩,近年不少患者為咗治本,會配合埋中醫治療,本文會詳述痛症原因同多種治療方式。
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研究報告顯示,香港每十人中便有一人(約七十萬人)係痛症患者💢,而五成港人喺過去一年至少患有一種痛症,常見痛症包括頭頸痛、肩周炎、腰背痛、網球肘、腕痛、膝痛,女性、長者、失業同退休人士係主要患者,以患上肩頸背痛居多。
點解會出現痛症 ?
邵益璋醫師提出,中醫有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理論,當外邪(風、寒、濕、熱🔥)入侵同正氣不足,人體經絡就會不通,氣血運行受阻,引致疼痛、麻木、關節紅腫及屈伸不利。
痛症除咗因外傷而導致嘅急性疼痛,大部分香港人患嘅痛症都同年老體虛、姿勢不良、長時間重覆動作、或長時間處於空調冷氣、缺乏運動有關。
痛症3大證型 🙌
李晋豪醫師指出,痛症常見證型有 :
風寒濕痹型
痛點會游走不定,劇烈疼痛,惡風惡寒,令肩頸背部痹痛。
氣血虧虛型
四肢麻木、精神差、容易攰、頭暈😵、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。
肝腎虧虛型
腰膝酸軟無力,肢麻頸痛,伴隨失眠多夢、耳鳴、頭痛。
常見關節痛症及原因
李啟霞醫師詳列同解釋以下常見關節痛症 :
1)肩頸疼痛
病因 : 長時間低頭工作
頸椎神經同血管組織長期受壓,引致手腳麻痺、頭暈頭痛,嚴重者可致頸椎錯位,令肌肉無力及萎縮⚠️。
2)寒凝肩
病因 : 患者體質虛弱,令陽氣不足、氣滯血虛,肌肉筋骨唔夠營養。
亦稱五十肩,多於五十歲發病,肩關節會疼痛,手唔能夠高舉,影響日常活動。
3)腕管綜合症
病因 : 長時間用電腦、手提電話🤳或拎重野,因重複手腕活動太多,致手部肌肉勞損而發病。
亦稱滑鼠手,患病初期手指麻痺,嚴重時痺痛會蔓延到手臂同肩膊。
滑鼠手 ( 圖片來源 : 健康碼 )
4)腰背痛
病因 : 有可能係腰椎間盤突出、骨質疏鬆
腰痛不適、四肢麻木、兩膝酸軟冇力,唔可以行得遠,有時小腿同大腿都會痛,甚至唔可以躺臥同轉身。
5)膝痛 🦵
病因 : 膝關節軟骨退化、年齡增長引起慢性炎症反應
患者會出現膝部肌肉僵硬、疼痛、腫脹、發熱,上落樓梯時最痛,病情嚴重時會導致膝關節變形。
6)腳跟痛
病因 : 勞損、腳跟患有骨刺、脂肪組織炎或筋膜炎
常見於中老年人👨🦳,腳跟痛容易反覆發作,造成行動困難。
腰椎間盤突出 ( 圖片來源 : 樂康軒 )
中醫對治痛症方法
中醫治療痛症,通常會使用兩種或以上方法去疏通氣血經絡、鬆解肌肉緊張、糾正關節錯位,邵醫師介紹以下方法 :
推拿
以外力令患者直接放鬆肌肉,首先升高🔼 局部組織穴位溫度,加強循環,將緊張嘅肌肉充分拉長去緩解痙攣及疼痛。
針刺及艾灸
根據疼痛部位去取穴,溫和刺激穴位,令氣血回復正常運行、經絡通暢。
如風寒濕痺症會用平補平瀉法,再同時使用拔罐或灸法 ; 若是熱痺證,可用瀉法。
🟣 穴位方面,上肢常用肩髃、肩貞、曲池、外關、合谷。
下肢可取環跳、秩邊、陽陵泉、犢鼻、承山、太溪、丘墟、昆侖。
腰背痛可用華陀夾脊穴、腎俞、腰陽關、委中、關元、腰眼、太溪。
電針
要先用針刺得氣,再做電針,針上有接近人體生物電嘅微量電流,直入肌肉深處,用穴位同電流兩種刺激方法來做治療。
電針 ( 圖片來源 : 搜狐 )
遠紅外線頻譜儀
增加局部肌肉血流量,有熱敷效果,能放鬆肌肉👍。
刮痧及拔罐
透過令毛細血管破裂,加速排出體內廢物同毒素,加強新陳代謝。
中醫整脊復位手法
通常係用咗其他方法後最後先用嘅療法,當肌肉更放鬆,就更容易糾正關節錯位。
內服中藥
服用中藥可溫經通絡、調節身體陰陽氣血🥰,李啟霞醫師建議,關節痛症應以疏通經絡同氣血為主,採用祛風、散寒、化濕或清熱等治法。
常用於治療關節痛中藥有杜仲、牛膝、桑寄生、獨活、羌活、桂枝、金狗脊、威靈仙、續斷、細辛、海風藤、雞血藤、絲瓜絡、川木瓜、防風、葛根、北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田七、秦艽、茯苓、海桐皮、地龍、烏梢蛇。
遠紅外線頻譜儀 ( 圖片來源 : 飛比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