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🍧🍟 寒熱食物要點食 ? 🙋🏼♀️
多位註冊中醫師都提到人嘅體質,唔係分寒熱咁簡單,之前有一篇文章都為大家探討過 👉👉👉 < 擊破謬誤: 體質係無分寒底熱底?! >
唔少人除咗關注寒熱體質,都會比較留意食物嘅寒熱性,一齊嚟睇下 !
肉類:動物脂肪、芝士🧀 、火腿、肉腸
調味料:姜、辣椒、花椒、胡椒、酒 🥂、咖啡、醋
寒性食物
肉類:馬肉、螃蟹、生蠔、蜆
蔬菜:茄子 🍆、蓮藕、黃瓜、白菜
水果:柿子、西瓜、菠蘿🍍、梨
調味料:鹽、醬油
但隨住食物多樣同複雜化,又加咗唔同添加劑,其實已經好難好似以上寒熱二分法咁分。
如果想更準確去分,又可以用咩方法同量度標準? 好值得大家去深思。
李宇銘中醫師提出,有以下5個飲食要點大家可以留意:
1. 食物特性 - 食物 VS 藥物 💊
0(平和)————0.5(一般寒)————1(大寒)
【食物】 【藥物】
0 – 0.5 性質平和,屬於食物類別;0.5 – 1 性質較強,係藥物類別。西瓜🍉係寒性食物,但最多只處於0.5或以下位置;黃連、石膏係「大寒 ❄️」嘅中藥,就喺1嘅位置。
李宇銘中醫師
2. 食用份量 ⭐️
除咗食物特性,食嘅份量都會有影響。好似食一個同一片西瓜,寒性程度差別都好大。
3. 駛唔駛每一餐都食到寒熱平衡?
李醫師建議,除非係身患重病,咁飲食就要比較謹慎平穩,而一般人實在唔需要🙅🏻♂️ 太擔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