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❄️氣溫急降🥶 👋🏻 5大暖身(心)小秘技🥰陪你同步過冬☃️

 

大家好!每年11月就係「立冬」同「小雪」兩個節氣,即係冬天正式嚟喇,今日就同大家講下冬天養生嘅重點注意事項,特別係點樣養腎同埋有咩湯水食療啱飲。

 

冬天養生要「養腎」?

 

根據中醫理論,「腎」主藏精,為人體生長、發育、生殖之源;生命活動之根,故稱為先天之本,是冬季所主臟府,指的是整個系統,並非腎臟單一器官。「腎」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;「腎」亦影響骨骼、牙齒、頭髮生長;「腎」功能良好使人精力充沛。冬天「養腎」嘅意思係幫助我哋身體儲存能量,為來年嘅健康打好基礎。 我哋集合咗幾位中醫師嘅建議,整理咗幾點同大家分享:

 

1. 着衫着到啱啱好  出街大風帶頂帽

醫師提醒我哋,冬天唔係著得越多越好。著得太多會出細汗,反而會損害腎臟。最好就係著得保暖但唔會感到悶熱,咁先至啱。保暖重點係保護核心體溫,加件背心勝過穿上大衣。底層穿貼身衣服包住身體,以防止熱力透過傳導流失。上面的衣服就應該鬆身一點,留一點空間儲存暖空氣。最外層就應該盡量防風防水,用來困住空氣。如果外出大風🌬️,咁就要帶埋頂帽啦!

2. 飲食要溫補  先清後補唔怕燥

小雪時節,可適當進食溫補而相對平和之品,例如雞肉、豬肉、核桃、腰果、栗子、桂圓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桑椹子等。洋蔥、辣椒、青椒等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暖身。進補之餘亦要講究平衡,冬季天氣寒冷,人體腸胃內卻容易生熱,加上活動較少及進補,內熱容易積聚。此時進食蘿蔔,可調理脾胃,平衡內熱。歐防風 (Parsnip) 都係一啲好合適嘅食材,可以用來煲湯或炆肉。

 

以下幾款湯水食療都好適合冬天飲用:

 

- 袪濕健脾補氣茶:不寒不燥,適合每天飲用

- 薑棗紅糖茶:暖胃驅寒,補氣血

- 桑椹桂圓杞子茶:滋陰養顏,補而不燥

- 藥膳雞湯:行氣活血 保健驅寒

- 靈芝黨參補氣湯:補中益氣 改善睡眠 舒緩疲勞

 

如果你好容易食少少溫補食材都會火起,可以先飲返一啲滋潤嘅花茶、湯水去⚖️平衡返先。例如🍇桑椹子,🍐雪梨茶,🍈羅漢甘果等。等身體燥熱感減退後,先加入適量溫補食材去調理會更合適。

 

記住三步曲:1️⃣ 先清 2️⃣ 後調 3️⃣ 再補

 

3. 陽光下漫步  照埋穴位更加好

如果咁好彩遇到溫暖陽光出嚟,不妨走到戶外做吓緩和嘅運動,例如散步、瑜珈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,讓陽光照在後上背以及後頸部嘅大椎穴,可養護自身陽氣,同時吸收真正嘅陽氣。

如果遇唔到陽光,可在後頸 (大椎穴)、腳板底 (湧泉穴) 貼暖包,有助提升陽氣。

寒流來時也可以用風筒 (暖風) 吹湧泉穴和大椎穴保暖,有助驅寒。

頸背除咗係大椎穴所在,脊椎骨亦是為「督脈」,主管身體陽氣。淋浴時,沿後頸淋熱水至後背,可令身體更暖和。

我哋頸部有三個與風關係非常密切嘅穴位 (風池穴, 風門穴, 風府穴),後頸著容易讓身體吸入寒氣。所以大家尤其要注意後頸的保暖。如有傷風感冒症狀,可以按呢組穴位。

4. 薑水浸腳每晚做  瞓醒Warm-up先行路

每晚臨瞓浸腳都係一個好好嘅習慣,可以幫助末梢血液循環,令到全身暖笠笠。可以暖水加薑和鹽浸腳,如果想瞓得更加好,亦可加入玫瑰花、茉莉花、薰衣草等,宜浸至貼近膝蓋以下位置。

瞓醒落床前,腳趾上下活動20次,然後抬起腳畫圓圈10次,將大腿收緊放鬆重複10次,咁樣活動全身肌肉,令血液循環更好,落床後就唔會覺得太凍。

5. 情緒都要照顧到  鬱結可搵人傾訴

嚴冬之時,人體陽氣處於收藏狀態,加上漫長嘅黑夜,容易使人情緒低落,故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,儘量使工作環境或家居佈置明亮、光線充足,有助調節情緒,減輕或消除憂鬱感。適量的戶外活動、多聽節奏輕快的音樂亦有一定幫助。如有需要,可找家人或朋友傾訴,舒解內心鬱結。

記住呢幾點,相信大家今個冬天一定可以過得健健康康啦!祝大家身體健康,冬天快樂!